为你我舍生命(大本诗歌第331首)I Gave My Life For Thee

为你我流宝血,为你我舍生命,

将你洗得清洁,使你从死复生。

为你,为你我舍生命,为我你舍何情?

为你,为你我舍生命,为我你舍何情?

  “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廿章廿八节)
  “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约翰壹书三章十六节)

  本诗作者哈弗吉尔姊妹(Miss Francis Ridley Havergal 1836-1878)和我们熟悉的美国盲眼诗人柯罗丝卑姊妹同是神赐给近代教会的无限财富,她们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首极动人的诗章。

  哈姊妹一八三六年十二月十四日生于英国阿斯特莱(Astlery)。在她十一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是圣公会的传道人,并且也是诗歌作家,后来因患眼疾而失明,于是专心地写作诗歌,对英国教会有很大的贡献。由于受到父亲的薰陶,哈姊妹自幼爱好曲谱音乐,且天赋聪颖,能不看谱就流畅的弹奏贝多芬、孟德尔颂所作的曲子。

  她十四岁时清楚得救,更因主爱的激励,甘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贫民区中工作,为那些饥饿、受冻、被鄙视的贫民带来了天上的安慰和扶助。她毕生遵行主的吩咐:“只是愿意我们纪念穷人。”(加拉太书二章十节)

  一八五八年,哈姊妹到德国旅游,在一位传道人家中作客。一天她自外归来,极感疲倦,便走进书房里休息。突然见到悬挂在墙上的一幅救主钉十字架的图画,下面还写着一句话:“为你我舍生命,为我你舍何情?”她的心深深受到震撼,似乎主正面对面地向她柔声发问。刹那间,这首“为你我舍生命”的诗歌歌辞油然浮在脑中,她随即取出一张小纸,把灵感写在上面。但当写完后却觉得还没有把深处的感受完全表达出来,便随手把它扔到火炉里。旋又改变主意,再把那张已烧掉一角的诗歌从炉中抢出来,放在自己的口袋里。

  不久,哈姊妹去看望一位住在救济院的老太太,想起了此诗,就读给她听,竟深得对方喜爱。这时,她才将它重抄一遍,拿给父亲看;她的父亲非常欣赏这首诗歌,就亲自为它配了谱,曲名“巴卡”(Baca),翌年印成单张,未几即被选入教会诗歌集中。但现今我们所用的谱是布立思弟兄(Philip P. Bliss)所改写的。后来有人将原辞改为第三人称语气,但哈姊妹仍赞同用第一人称,以救主直接向我们说话的语气来写出,因为这样的感觉才更为深刻。

  同样的故事不仅感动了哈姊妹,而且以后也为教会带来了莫大的祝福。当一所天主堂落成时,请一位罗马画师画一幅耶稣受难像,但这画师并不是基督徒。他画完后就暂时挂在画室内,也没去注意它。接着准备画一张人物,便请了一位吉普赛小女孩来。正画时,小女孩一直回头,画师就请她勿动,女孩却指着那幅画,问他说“这是谁?”他答说“是耶稣”,而女孩又追问“耶稣是谁,祂为何受这样残酷的刑罚?”画师就为她讲说耶稣一生的故事,女孩听毕即问说:“这样你接受祂没有呢?”女孩离去后,圣灵就藉着这句话,深入这画师的心中,他开始发现自己可怜的光景,不禁流泪认罪。该画师得救之后,深觉主恩难报,而自己既无口才,又无学问,且年事已高,不能为主作什么,于是他就尽自己最大的本领,画了一幅主耶稣十架受难图,下面并题上这一句话:“为你我舍生命,为我你舍何情”,他在主面前恳切祷告,求主藉着这幅画来救人。以后这幅画被选入一次展览会中发表,正当那时,德国的辛辛道夫伯爵(Nicolaus L. Zinzendorf)旅行到此,前往参观那个展览会,当他看到这一幅画,反复读着那句话时,基督的爱也那样深厚的激励了他,一时,他泪如雨下,就立刻结束旅程,回到德国去,这是他在主面前一个大转机。自此,即为教会带进无可计数的祝福来。弟兄彼此相爱的教会生活由此恢复,也带下摩尔维亚(Moravian)的大复兴。

  惟有十架舍身的大爱才能感人至深,我们的软弱在它里面消失,我们的刚硬在它里面融化。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曾说:“地上的英雄都是用武力征服人,惟有基督是以爱建立祂的国度。”当岁月消逝,荣华衰败,主的爱在我们里面却是日益坚刚,弥久弥新,这爱使我们自深处向主唱说:“主,我献上生命,并献所有时光,完全听你使命,脱离地上捆绑。为我,为我,你的全舍,为你,我撇一切!”

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