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哉以爱联系(大本诗歌第621首)Blest Be the Tie That Binds

福哉以爱联系,圣徒心心相契;

彼此交通一情一意,真如在天无异。

  当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祂在餐桌前再三叮咛门徒:“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么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就因此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十三:34-35)主在这段话中豫先指明:教会蒙福的秘诀,是在于“弟兄相爱”;正如大卫的诗篇所称颂的:‘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篇一三三篇)

  一八世纪中的英国诗人约翰福塞特(John Fawcett),因亲自经历了在教会中弟兄相爱的无上福气,即据此写成了“福哉以爱联系”这首充满甜美感觉的诗歌。

  当福氏十六岁那年,因听怀特非弟兄(George Whitefield)的信息而得救后即献身事主。二十六岁时迁居至一小村,服事当地一班纯朴的村民,那儿以穷苦的农夫和牧人居多,因他是出于爱心的服事,故蒙神的祝福和村民的爱戴。生活虽极清苦,却满得主的同在,且为乡童辟设学校,转眼七年过去了。一七七二年他接到伦敦一个地方的邀请前往作工,他便欣然收拾行装,准备启程,事为当地的圣徒获悉一再挽留未果,他们只得豫备爱筵为其饯别,并恳其释放最后一篇信息。次日车马豫备妥当,行囊均已装运就绪,携同妻儿与纷纷前来送行的圣徒们一一握别。正拟策马而去时,但见弟兄姊妹个个依依不舍,脸上流露出一片忧戚之情,甚至挥泪而泣。当时福师母情不自禁地号淘大哭,回顾丈夫说:“约翰,我心里实在受不了,我不知道怎么能离开这些可爱的弟兄姊妹?”福塞特弟兄含泪答道:“我内心也是同样难过,觉得不该离开这里。”

  奇妙的事就这样发生了。福氏夫妇毅然吩咐把行李卸下,使福氏留在该小村忠心事奉,竟达五十一年之久,直至离世之日,他从无半点悔意,可以说他已将全部生命浇奠在该村的圣徒身上了。到底是甚么力量促他能这样作呢?唯一的答案就是爱–基督在众圣徒里面的爱,已使他与他们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了。所以,‘福哉以爱联系’这一首诗歌,就是在这样宝贵的经历中产生的。圣徒中间每逢彼此分离,总是难免依依的时候,这首诗歌最能唱出当时大家深处的感觉,难怪它为人们所宝爱。

  此诗作成后,直至一七八二年才在刊物上发表。有好些音乐家如法兰康尼亚(Franconia)、丹礼士(Denis)、波尔斯敦(Boylston)等,都曾为它谱曲,但最广得人心的还是瑞士的芮格尔(Hans. G. Nageli 1768-1836)所作的曲子。芮氏系瑞士音乐协会的主持人,与贝多芬深交。这首曲子于一八三七年为人发现,配以福氏此作,被认为最切合辞意。

  福塞特的一生是活在弟兄相爱的实际中,除此以外,他别无所求,也无所慕,地上一切名利,他均不为所动。有一著名学院聘其担任校长,亦予婉拒。一八一一年美国布郎大学(Brown Univrersity)赠予荣誉博士学位,福氏视之如敝帚。后来他的一本著作使英王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深受感动,乃应许欶赐任何他所企求的事物,讵料福氏亦无动于衷,他恭敬的答覆道:“我与教会的弟兄姊妹同住,朝夕享受彼此相爱的生活,神且祝福我们的工作,我已心满意足,舍此别无所求!”

  我们所熟知的慕迪(D. L. Moody),他的蒙召事主,和这首诗歌有深切的关系。当他廿三岁那年(一八五九年),正为着放下年薪五千美金的职业而挣扎。一日,他所负责的儿童聚会里一位女童教师到他工作的鞋店里,说是肺部重新出血,医生劝他易地休养,因此决定回纽约州去。但他感觉最亏欠的,乃是未曾带领六年级班上的任何一位归向基督。慕迪听了甚感惊异,便提议坐车陪他将此感觉告诉她们。于是相偕挨户到每一位女小朋友家里去,诚恳地谈起灵魂得救的问题,并一同跪下祷告。十天后,他班里最后一位也降服了基督。

  当启程前夕,他们召集那一班新近清楚重生的女童,一同祷告赋别,而那位老师坐在中间,诵读约翰福音十四章,然后同唱“福哉以爱联系”,又跪下祷告,他班中每一位儿童都接二连三地为他们的老师祷告。慕迪会后祷告道:‘哦神!我宁可死,也不愿失落今晚所得的福分!’

  第二晚,慕迪亲往车站送行,未几全班女童不约而同地接踵而至。他们再唱那首诗歌,但都已泣不成声,正如诗中所云:‘一人心伤,众人泪淌,充满同情心肠。’那位儿童老师站在末节车厢上,向天举起手指,嘱咐众人要在天上相会。慕迪后来见证说:“我无法再继续经营,买卖对我已经失去吸引力,我已尝到另一世界的滋味,无心再去赚钱!”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的心是何等渴望能天天聚集在一起,饱享彼此相爱,心心相契的甜美生活。但这光景虽好,还不过是新耶路撒冷的小影;而今日我们在地上,身体难免分离,骊歌仍需重弹,惟愿我们能一致携手同唱:

  ‘ 盼望那日快显,再无离别辛酸;
   相爱更亲,相交更甜,同乐直到永远。’

  此诗作者:福塞特弟兄,是英国约克夏(Yorkshire)人,生于一七四○年。当他十二岁时就成了孤儿,因此他在一个工作极苦,收入微薄的工厂中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那时候穷孩子要想受教育是非常不易,但是他却热切向学,每日均有恒地在摇曳的烛光下读书,努力的在充实自己。十六岁被主得着,不久就出来事奉主,直到一八一七年安息在主怀中。在他为主作工的六十多年中,因着经历到弟兄彼此相爱的实际,才写出弟兄和睦同居,彼此相爱这样甜美的诗歌。